美術教育作為人類的特有行動,是一種按照一定的目的有計劃、有組織、有方法對受教育者施以多方面影響的活動。 繪畫不僅和文字一樣,是一種表達方式,同時也是一門創造性的藝術,對孩子的認知能力、創新能力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。 研究表明,會畫畫的孩子在視知覺能力、分類能力、圖片詞匯能力、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測試成績遠高于普通孩子。可見畫畫不只是一項技能那么簡單 “怎樣教孩子?怎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護好孩子?” 作為家長,3個常見誤區,家長們不要入坑 1、教孩子畫形象 很多家長覺得,教孩子畫畫誰不會啊,簡單。 “來,媽媽教你畫蘋果,先畫一個圓,再加兩筆,畫好了,你也照著畫一個。” 但其實,這樣的簡筆畫,根本不是真正的兒童畫,不是孩子內心想要表達的東西。 2、用大人的標準評判孩子的畫 我們總是習慣用“像不像,對不對”來評判孩子的畫好不好。但其實,孩子的畫是有其內在發展規律的,就像嬰兒先學坐,再學爬一樣。 3、強迫孩子畫畫 很多家長想要培養孩子畫畫的心是好的,但卻熱心過了頭,反而給孩子施加了壓力。 比如在孩子不想畫的時候,鋪好紙,放好蠟筆,然后對孩子說,“來,我們開始畫畫吧。”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:“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和本領,而在于激勵、喚醒和鼓舞。 當孩子用稚嫩的小手拿著畫筆在紙上留下痕跡,敘述著對事物對生活對眼中世界的好奇與理解,藝術創作的萌芽便開始了啟動,如同孩子的牙牙學語。孩子的聲音是不同的,怎樣幫助孩子尋找到屬于自己的繪畫語言呢? 作為老師,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讓小朋友更愿意去畫畫呢? 1、孩子畫畫不用教,適時的引導很重要 1~3 歲間孩子會進入涂鴉期,開始隨機地、無意識地畫,在試錯中總結經驗:噢,原來我手臂這樣動,紙上就會出現這些記號。 從經驗中他們學會如何控制手部動作、協調手眼腦,進行創造性表達。 2、藝術不是教出來的,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藝術不是教出來的。除了對生活的觀察,還需要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表達。 即使能夠把熱門的漫畫或畫作模仿得一模一樣,也不過是技術熟練而已,孩子也是一個「印刷機」。 3、讓每個孩子大膽的畫出第一筆 繪畫帶給孩子的是好奇,神秘,好玩和簡單,沒有標準和答案。孩子們在上課的時候睜大眼睛,充滿好奇地隨意涂抹,有的畫滿整張紙,有的凌亂,有的整齊,有的畫的很小,有的畫的很規矩。 不給孩子標準,從孩子隨意涂抹的亂七八糟的線條中發現和肯定獨特的線條,孩子的語言就開始了不一樣的呈現。 從無意識的涂鴉到有意識的表現,鼓勵張揚的孩子更張揚,拘謹的孩子大膽自信,規矩的孩子學會創造 學會欣賞兒童畫,了解兒童繪畫語言 4、表達質感 拿出一根毛線,和一根鐵條,讓孩子摸一摸,談談什么感覺。 “鐵條很冷很硬,毛線軟軟的很暖和“鐵條很結實”再讓孩子觀察教室里物體的邊線,看看哪些是硬的邊線,哪些是軟的邊線呢?然后再畫在紙上 學會欣賞兒童畫,了解兒童繪畫語言 5、用線條創造圖形 拿出一張長方形的彩色卡紙,隨意撕出任意的圖形,并讓孩子說出像什么。再拿出一個圓形的餅干,咬一口,讓孩子感受餅干被咬后的形狀,讓孩子看看掛在教室里的畫框,把畫面取出來,只剩下四條邊的框。 “哦,原來用線條可以圍成好多圖形呀,真好玩,孩子們,趕緊動筆,用線條去圍圖形吧。 學會欣賞兒童畫,了解兒童繪畫語言 6、用色彩堆積圖形 觀察身邊的物體,從外形中抽離出色彩,讓孩子直接用色彩涂抹圖形。 從生活中提取色彩,訓練孩子的觀察,概括能力。孩子感覺特別有趣。 去掉外形,提取色彩,再讓孩子用色彩去尋找圖形,能化難為易,化復雜為簡單,解決很多在作畫過程中的疑難困惑。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視角,重要的是你能不能讓孩子自己體驗和發現 |
4-5歲前:孩子處于涂鴉階段,沒有形象的感覺,只有一些凌亂的線...詳情
天馬行空,找尋萬物真彩。放飛熱愛 ,發現生活真知。第十三屆FCA...詳情
教師的使命是“傳道、授業、解惑”,而美術教師需要很多的耐心、...詳情
請發表評論